什麽是臭氧?



臭氧

詞源 希臘語 (OZEIN/臭)
分子式 O 3
分子量 48 (比空氣重,通常為氣體 (沸點-112°C))
不穩定,反應迅速。反應後給氧。
氧化能力強。(在自然界中僅次於氟)

氧化比較表

氧化劑 氧化還原電位 (V)
2.87
臭氧 2.07
1.78



使用臭氧時的註意事項


容許值

  • 0.1ppm日本產業衞生學會 (1985年)
  • 0.1ppm ACGIH (1961年)

在每天8小時,每周約40小時的工作時間內從事體力勞動較輕的勞動時的暴露程度的算術平均值 (可逆的若幹變化如果不會導衹身體功能下降,則允許的立場) 。
但是,即使濃度在0.1ppm以下也需要註意。

臭氧作用

臭氧 (ppm) 作用
0.01~0.02 多少有點臭味。(不久就習慣了)
0.1 有明顯的臭味,鼻子和喉嚨有刺激感。
0.2~0.5 暴露3~6小時視力下降。
0.5 上呼吸道明顯感到刺激。
1~2 暴露2小時會引起頭痛、胸痛、上呼吸道幹咳,反復暴露會導衹慢性中毒。
5~10 出現脈搏加快、身體疼痛、麻醉癥狀,持續暴露可導衹肺水腫。
15~20 小動物在2小時內死亡。
50 人類在一小時內就會有生命危險。

臭氧是由3個氧原子組成的強力氧化劑,通過其氧化力具有除菌、滅活細菌和病毒的能力。
這在以前就已廣為人知,但由於以往的氯係藥劑、福爾馬林、環氧乙烷等的殘留性和副產物造成的環境負荷問題,近年來尤其受到關註。

臭氧的除菌機理 (細菌)

臭氧攻擊細胞壁和膜,結構性破壞
酶,DNA洗脫 (溶菌作用) 殺死細菌
臭氧攻擊酶,DNA
酶和DNA被破壞,細菌死亡
所謂的 (1) 和 (2) 多點攻擊⇒不產生耐藥菌


各種除菌方法的特點

  種類 特性 註意事項
氣體 臭氧氣體 返回氧氣的環保物質
除菌效果高
不生成副產物
有毒獨特臭氣
需處理殘留氣體 (僅高濃度)
金屬腐蝕、樹脂侵蝕 (僅高濃度)
環氧乙烷氣體
(EOG滅菌)
殘留氣體
多用於醫療器材
無金屬腐蝕、樹脂侵蝕
有毒、衹癌物質醚味
必須進行殘留氣體處理
福爾馬林氣體 殘留氣體
使用濃度低於環氧乙烷
無金屬腐蝕、樹脂侵蝕
有毒、衹癌物質、刺激性氣味
必須處理殘留氣體
液體 臭氧水 返回氧氣的環保物質
除菌效果高
不生成副產物
無殘留性
金屬腐蝕、樹脂侵蝕 (僅高濃度)
揮發、臭氧臭
次氯酸 作為除菌劑在各種領域使用
殘留性高
有機氯化合物 (三鹵甲烷等) 的副生成物的生成
酒精類 高濃度除菌效果好
有揮發性
易揮發手部粗糙
酒精味易燃
其他 紫外線 生活環境及各種領域都有實際成績
經燈管照射,無殘留物
註意除菌後細菌的恢復



消毒方法的比較 (氣體)

臭氧氣體 環氧乙烷氣體 福爾馬林氣體
除菌機理 通過與細菌病毒的DNA/RNA、蛋白反應、氧化分解來除菌
使用濃度
衹癌性
對象的殘留性 基本無
(自行分解)
殘留註意事項
(不易分解)
殘留註意事項
(不易分解)
操作方便性 容易 睏難 睏難

比較消毒方法 (液體)

臭氧水 次氯酸水 酒精
除菌機理 細胞壁、膜的構造破壞
酵素、DNA破壞
無法產生耐性菌
-
酵素損傷 (抑制)
產生耐藥菌
酵素損傷 (阻礙)
細胞壁、膜脂質破壞
產生耐藥菌
使用濃度 0.5~數mg/L ≥50mg/L 50~90%左右
對環境等的影響 基本無
(自行分解)
有毒氯氣或
副產物生成

手粗糙、食物變性、
易燃性

操作方便性 容易 睏難 容易
除菌力

消毒方法的比較 (其他)

臭氧氣體 紫外線
除菌機理 破壞酶和DNA 改變DNA結構
衹癌性 有 (皮膚癌)
除菌特性 不能產生耐藥菌 註意除菌後細菌的恢復
除菌範圍 消毒到對象物內部 僅對物體表面進行消毒
對環境等的影響 幾乎沒有 (自分解)
操作方便性 容易 容易

另外臭氧通過強大的氧化力還具有脫色效果。

脫色效果


通過氧化分解成為生活汙水和工業廢水著色原因的分子的不飽和雙鍵,改變化學結構,可以獲得脫色效果。

脱色